为丰富暑期生活,增加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了解,2018年7月15日-17日,河南理工大学鹤壁工程技术学院“泥咕咕调研小组”的5名队员赴浚县进行调查访问,初步掌握了浚县“泥咕咕”的文化构成、起源特点、经济成效、发展处境等信息。
浚县临黄河古道,艺坛怪杰、鬼才“泥猴张”老师的工作室便设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内。15日上午,调研小组的成员早早出发,前往“泥猴张”工作室,对这一民间艺术家进行采访学习。“泥猴张”老师原名张希和,由于捏的泥猴富有灵气,人们才称他为“泥猴张”。他说到,泥咕咕文化历史悠久,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作为民间艺术的存在,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,对于它的保护迫在眉睫。采访结束,大家又围坐在木桌旁,跟张老师一同学习泥猴的制作。
7月16日,调研小组前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泥咕咕”的发源地——“中国泥塑第一村”。小组首先来到“泥咕咕”国家级传承人——王学锋家中,受到其儿子王宏杰的热情接待。王老师给大家介绍了“泥咕咕”的历史背景、发展历程、目前发展状况以及如今村中从事泥咕咕制作的情况。经过深入的交流学习,王老师表示可以让调研小组成员跟随他,学习制作简单的泥咕咕。王老师边捏边讲解,短短的时间里就捏成了栩栩如生的咕咕鸟。不仅如此,王老师还捏出了虎、兔、牛等生肖头像赠送给调研小组成员。最后,又带领大家熟悉绘彩过程,亲身体验泥咕咕制作的基本工序。
接下来,一行人又来到了颇有名气的憨刀文化创意园,参观了手工作坊以及成品展厅。在交流过程中,“憨刀”老师从多个方面比较了文化产业和新兴产业,多次提到使命、突破等词,表示民间手艺人要认准文化根,传承文化不能急于求成,而应坚定信念、乐在其中。
“泥咕咕”作为植根于中原黄土地上的一朵奇葩,它经受着黄土地的滋养,经久不衰,代代相传。
7月17日,调查小分队将最后一天的行程定为大伾山。在这里看到了一年一度的庙会选址与颇负盛名的“石猴桥”。只见桥两边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的猴子神态各异,憨态可掬,共1986,都是根据“泥猴张”创作的泥猴作品所刻。
经过三天的调研,大家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民间艺术“泥咕咕”的魅力,还体会到了作为守护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民间艺人的艰辛。经历过泥咕咕文化的熏陶,大家对民间艺人产生了崇高的敬仰,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信念更加坚定。